ROOT
2024-06-26
最近,我迷上了看非洲電影。
不要誤會,我說的不是那種五個黑人男性圍著一個白人女性的非洲電影,而是正兒八經由一群土生土長的非洲黑人,自導自編自演的,真正屬于非洲本土的“大片”。
事情還得從上個月我給阿姨王麗老師提的那個奧德彪語錄選題說起。自從我在抖音上看過那些離譜的黑人拉香蕉二創(chuàng)后,大數據就默認我對非洲黑人兄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于是各種標題中帶有奧德彪的視頻,開始在我的推薦列表中不斷出現,包括但不限于奧德彪做發(fā)型、奧德彪開大卡車、奧德彪打獵等等。這些視頻在配以AI創(chuàng)作的搞笑文案和那首經典的口哨歌《Caravan》后,總能帶來一種獨特的詼諧幽默感。
不過,其中最顛覆我對神秘非洲大陸認知的,還得是奧德彪們花費200美元低價手搓出來的特效動作大片。
先放一段樣片給大家開開眼。
這段長達十幾秒的短片,被抖音上的AI作者們稱為《攻占紐約》,是目前抖音上熱度最高的非洲電影之一。它講述了幾位非洲黑人兄弟搭乘用美圖秀秀摳圖制作的紙板直升機,遠渡大洋攻占紐約時代廣場的故事。中途,他們還經歷了被半截大本鐘跟蹤導彈追殺,又被里約熱內盧基督像用中國功夫化險為夷的驚險遭遇。最后,在比五毛還便宜三毛的低質特效加持下,黑人兄弟用炮火轟炸了紐約,全片結束。
如此簡單明了的劇情,加上腦洞大開的想象力,和我上小學的表弟都能輕松做出的特效場面,卻意外讓不少觀眾感到上頭。之后,我又去找了更多類似的非洲電影來看,發(fā)現它們無論是從選題、拍攝還是演員表演上,都一個比一個逆天,一個比一個有樂子。
還是上面那架仿佛紙糊的直升機,它可以說是這類非洲電影中的常客,每當導演需要一些特效大場面時,畫面中總會準時出現它的身影。強大的防御系統(tǒng)能讓它在低空撞擊各種高樓大廈后,始終保持毫發(fā)無損,關鍵它還有著相當高的生活實用性——閑置的時候,當地非洲人一般會用它的原型骨架來晾衣服。
而同樣是駕駛載具,非洲人的賽車技術也可謂一流。他們的電影中經常會出現各種緊張刺激的追車戲,多機位的快速切換,加上演員投入的表演和兩毛特效制作的撞車動畫,你很難說這不是未來非洲版的《速度與激情》。
除了這些特效“大場面”外,非洲電影里總少不了長段的槍戰(zhàn)和打戲。
前者中,往往會出現大量靠木棍、紙板、水瓶等生活廢品手搓的槍械模型,配合廉價的飆血特效和槍械開火音效,共同組成一幕幕讓人看了就忍俊不禁的幫派火并戲碼。
后者則明顯受到鼎盛時期香港功夫電影的影響。據說每個非洲電影團隊里,都有一個曾遠渡重洋來中國少林寺學過幾年功夫的黑人武術指導。在他們的帶領下,非洲娃娃們從小勤學苦練中國功夫,一來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防身,二來可以隔三岔五去劇組跑個龍?zhí)踪嶞c生活費。久而久之,非洲大陸上的功夫小子們就越來越多,各種招式——不管是烏鴉坐飛機還是猴子偷桃,都能給熒幕前的觀眾耍得有模有樣。
在此基礎上,非洲電影人對作品題材的選擇,實際也比我們預想的更加包容開放且緊跟世界潮流。
就拿下面這部非洲版《蜘蛛俠》來說,雖然它的特效和打斗略顯粗糙,畫面也糊到像是用你家老房子的門鎖拍出來的……但你一定想不到的是,片中擁有超能力的蜘蛛俠其實是位反派。在經典英雄救世的故事框架下,導演這一反常規(guī)的設定,為影片帶來了更多深層的哲學思考,前提是你的大腦得能說服你的眼睛堅持把電影看完。
相比之下,另一部非洲翻拍科幻電影《終結者大戰(zhàn)異形》,就純粹是為了給非洲觀眾帶來一場史無前例的科幻視覺沖擊。在這部電影里,你能看到黑人版終結者和異形間充滿血漿和爆炸的暴力美學式打斗。中間有幾個鏡頭,甚至讓我一度產生了在看《黑客帝國》的錯覺。果然,非洲兄弟還是實在的,一部電影里給你塞了三部好萊塢電影的內容量。就這,最后人家還把決戰(zhàn)的舞臺搬到了太空中,讓我差點以為主角要變身奧特曼拯救地球。
不過,我個人最期待的還是這部《艾塞克忍者》。雖然影片目前還未上映,但預告里面出現的忍術土遁和穿墻術,確實拍得還挺像回事兒。加上更高清的畫面,說明在追求拍攝質量這件事上,這兩年非洲兄弟們確實也付出努力了。
除此之外,在找素材的過程中,我還看到了真人皮套版非洲《金剛》,和沒有特效妝只能靠陰間燈光營造恐怖感的非洲版《活死人之夜》。怎么說呢,就你能從這些影片的道具和服裝上,明顯感覺到導演和幕后拍攝團隊已經盡力了,但如果你不告訴我這些是正兒八經時長一小時以上的電影的話,我更可能會下意識認為它們是某個非洲黑人部落私下搞的Cosplay大賽。
但就是這些質量普遍落后全球電影工業(yè)發(fā)展水準半個世紀的非洲電影,一直以來在非洲大陸以外的地方,都有著很高的人氣。而且,大家也并非只把這些電影當電子榨菜來看,因為實際上它們誕生的背后,還有著無數非洲電影人堅持十多年的追夢之旅。
其中最具代表性的,就是這個在油管上名為“瓦卡萊塢官方(Official Wakaliwood)”的非洲電影賬號。它的背后,是一家名為“雷蒙”的烏干達電影公司,坐落于烏干達首都坎帕拉郊外的貧民窟瓦卡里加。它是烏干達境內首個本土電影公司,也是目前全球范圍內最知名的非洲電影公司之一。
公司的首部出圈電影《誰殺死了阿列克斯隊長》,被譽為烏干達的第一部動作片。其在油管上的播放量,目前已達到驚人的950萬次,國內豆瓣上的評分也高達7.9分(雖然評分人數只有不到五百人)。
文章開頭提到的“攻占紐約”片段,其實就是這部電影的片頭,中間我也引用了一些該片的其他片段,比如黑人耍功夫和直升機炸大樓的畫面。不難看出,如果單論電影的特效水準,那么《誰殺死了阿列克斯隊長》的確只是一部普通到有些獵奇的作品。而且,如果不配字幕觀看的話,外國觀眾大概率也無法理解這部電影的劇情,因為它從頭到尾的剪輯都非常跳躍,劇情上也缺乏合理的過渡,角色塑造更是單一,愣是看一群黑人在畫面里阿巴阿巴講著當地語言,然后舉槍互射,偶爾再來點功夫打戲,確實也沒什么意思。
但配上字幕后,整個影片立馬就變得不一樣了。一方面,你會發(fā)現它所講述的,其實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復仇故事,中間還夾帶了不少主創(chuàng)團隊對烏干達國內社會問題的誠實反映與洞察,算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;另一方面,本片最特殊的地方,就是它擁有一段完整的評論音軌,這段音軌由“瓦卡萊塢”的核心成員之一——影像技師Emmie負責配音,風格主打搞怪和不正經,你能在其中聽到他時不時開個黃腔,或是以非常浮夸的語調、節(jié)奏和笑聲來為電影加料。經過他聲音的潤色處理后,原本略顯乏味的故事情節(jié),也就有了一種獨特的趣味性,即便觀眾不得不忍受辣眼睛的特效,但最后還是有不少人堅持看完了影片的結尾。
而這個創(chuàng)意,自然要歸功于電影的導演兼編劇兼攝像——伊薩克·納布瓦納(Isaac Nabwana),他是整個“瓦卡萊塢”的一把手,也是瓦卡里加貧民窟里,第一個把拍電影作為自己人生夢想的人。
頻道的頭像就是導演本人
在納布瓦納人生的前三十年里,他對電影其實一無所知。直到外出打工的表哥,在某天給他帶回一盤香港功夫電影的碟片,他才從此一發(fā)不可收拾地愛上了電影這個充滿想象力和趣味的內容載體,并立志要自己拍電影,還要讓烏干達的電影走向世界。但在當時貧窮的烏干達,別說拍電影了,整個國家里正經看過電影的人,估計也沒幾個??杉{布瓦納一直沒有放棄夢想,他報班學習了六個月的電腦,回家后從舊貨市場淘了一臺N手錄像機,又東拼西湊了一臺圖吧老哥都大概率看不上的垃圾電腦,自此邁上了他的導演之路。
過程當然是艱辛的。沒錢請演員,他就動員貧民窟里的年輕人和他一起拍電影;沒錢出外景,他就把電影的多數取景都選在貧民窟附近,剩下的就靠家門口支起的綠幕來代替,完事后只要在網上找一張背景圖貼上去就算出過國了;電腦存儲性能跟不上,他就拍完一部刪一部,并把所有賣片所得都投入到給演員發(fā)工資和升級團隊設備上。如此激烈地壓縮成本后,他的成名作《誰殺死了阿列克斯隊長》,最終只花費了200美元就制作完成了。
不久之后,納布瓦納拍電影的消息也在烏干達國內成了熱門新聞,他的身邊開始聚集起一批熱愛電影的精兵良將。除了前面提到的影像技師Emmie,他的麾下還有擔當武術指導且會點中國功夫的演員Charles Bukenya、善于“變廢為寶”的道具大師Bisaso Dauda、統(tǒng)籌后勤的制片人兼化妝師Harriet Nakasujja,以及為了跟他合作拍電影,專門賣掉美國房產跑來烏干達,還給納布瓦納提議多拍點“黑人打敗白人”劇情的美國人阿蘭·霍夫曼尼。
得益于他們的幫助,“卡瓦萊塢”出品電影的質量,相較當初納布瓦納一個人單干時,確實有了肉眼可見的提升。除了《誰殺死了阿列克斯隊長》外,他們還在2015年拍出了另一部備受國內外觀眾好評的電影《黑人壞蛋》——這是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復仇故事,在延續(xù)前作夸張?zhí)匦c搞怪風格的同時,擁有了更復雜的敘事、更縝密的動作戲設計,以及更國際化的視野。該片上線油管后,也為頻道迎來了不少新粉絲,一些國外的主流媒體和電影評獎單位,也開始關注到這個來自非洲烏干達的小電影公司,并邀請他們去國外放映他們的電影,參加各種電影節(jié)活動。
而拋開這些鮮花和贊譽不談,“卡瓦萊塢”最令人動容的地方,其實在于每個參與拍攝和制作電影的當地民眾,都能全心投入到創(chuàng)作電影的樂趣中。他們并沒有多專業(yè)的演技,也沒有多精良的拍攝設備,更沒有因為拍攝電影而擺脫貧困,但每個人都樂于在攝影機前展現自己的表演欲望,將拍電影當成日常的一種娛樂方式。即便他們的作品在一些所謂學院派的電影人面前,可能從來都是不入流的,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將作為拍攝場地的烏干達貧民窟,塑造成心中的精神樂土。
卡瓦萊塢的演員用面粉將自己全身涂白,模仿邁克爾·杰克遜
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他們也是近十多年里整個非洲大陸電影產業(yè)發(fā)展的一個縮影。在非洲,除了烏干達有“卡瓦萊塢”外,加納有“加萊塢”、尼日利亞也有“瑙萊塢”,三者的電影幾乎保持了相同的制作模式——即劣質的特效加上不專業(yè)的演員,以及天馬行空的不入流劇本。拋開影片質量不談,其中尼日利亞目前已經成為整個非洲大陸上電影產量最大的國家。光是2020年一年內,其產出的電影總量就高達2599部,遠超印度寶萊塢、中國和美國,成為全球電影產量第一的國家。相比之下,烏干達和加納的電影產業(yè)則起步較晚,它們更多是迫于尼日利亞電影的文化入侵,才選擇開始拍攝自己的本土電影。
但歸根結底,在這些非洲國家的電影從業(yè)者中,像納布瓦納這樣純粹是因為熱愛電影才選擇踏入這行的人,肯定不在少數。對從小生活在戰(zhàn)亂和貧困中的他們來說,電影給他們插上了放飛想象的翅膀。即便他們這輩子再怎么努力,也拍不出比肩好萊塢的特效大片,但能短暫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精神樂土,終究不是什么壞事。
好消息是,如今納布瓦納和他的“瓦卡萊塢”成員們,已經收到了來自全球各地影迷的支持。他們現在有了更好的拍攝和剪輯設備,還能出國給自己的電影辦巡演,各種獎項目前也拿了不少,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(fā)展。
這樣看來,未來某天我們在國內影院的大熒幕上,看到這些來自遙遠非洲大陸的特效動作電影,也并非完全不可能的事。
京ICP備14006952號-1 京B2-20201630 京網文(2019)3652-335號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6753號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/未成年人舉報:legal@3dmgame.com
CopyRight?2003-201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(021-54473036) All Right Reserved
玩家點評 (0人參與,0條評論)
熱門評論
全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