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豆瓣,有14萬人在求助如何拒絕使用“絕絕子”

Marvin

2021-09-05

返回專欄首頁

作者:MarvinZ

原創(chuàng)投稿

評論:
對梗的濫用當然會導致“失語”,但自我表達,本來就是困難的事情。

    今日份小編營業(yè)啦,早上弄點湯粉778,我在家最愛吃這個了,真是絕絕子,沒想到在上海也能吃到,激動得跺jiojio。結果和Bro們在office寫稿一直寫到了晚上十點鐘,救命[SOS],我真的哭死,嗚嗚嗚?;丶业臅r候還沒趕上公交車[Bus],無語子,真下頭。不過,嘻嘻嘻,回家的時候吃上了好恰的M記,麥當勞叔叔真的好可耐啊,可樂加冰也是YYDS,我暴風吸入。不管啦,今天也是在逃小編摸魚的一天呢,好想談一場雙向奔赴的戀愛嗚嗚嗚。

    在豆瓣,有14萬人在求助如何拒絕使用“絕絕子”

    暴力“絕絕子”梗集合的人話版本

    這一段是濫用梗和流行語的極端化模仿。如果上述文字讓你感到不適,我對此表示抱歉,相信銀河老師在審校我的文章時,也一定很煩躁。因為上面的整段話,我都沒有在好好說話。

    我既沒有準確的用詞,也沒有像樣的結構,拋開那些古怪的梗和流行語,整段話其實就是流水賬的記錄和蒼白的表達。最嚴重的問題是,我沒有去使用我自己的語言,而只是在粗暴地玩梗。

    如果用我自己的表達方式,我能抒發(fā)辛苦加班后的惆悵情感,也能描繪萬籟俱寂,昏黃燈光下只有我一人獨行的畫面,去營造氣氛,塑造文字的美感。我甚至能結構性地思考我與工作的關系,更深入地去分析,日常之外的,我的人生和目標。

    在豆瓣,有14萬人在求助如何拒絕使用“絕絕子”

    而如果我想這么做,那么必然不會是這樣的用語,因為這些梗和流行語,歸根到底是沖浪“偷來”的。并且,這些梗和流行語本身,也往往因為語意不明,過于泛用等原因,難以承載連貫、細膩且準確的表達。

    表達震驚只會“臥槽”,表達贊美只會“牛批”“絕絕子”,程度深一點的就“永遠滴神(YYDS)”,表達對糟糕事情的感受只會“離譜”“yue了”“無語”。當這些詞匯,無法準確地承載你所表達的內容時,就會出現張口難言的困境。只用這些詞匯,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,必然是粗糙、蒼白且難以理解的。

    在豆瓣,有14萬人在求助如何拒絕使用“絕絕子”

    豆瓣上有一個小組,名為“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”。對于這個小組14萬個成員來說,上述的這種表達困境,就是他們想要去突破的。

    他們的“失語”,既不是生理上的啞巴,也不是病理上的語言功能障礙。而是組織語言能力的退化,自我表達能力的衰弱。他們的語言,不屬于他們自己,在跟他們想表達的內容對抗,讓他們張口難言,謂之“失語”。用小組成員“果汁好吃”的話來說:“心中憋著無數雜亂無章的念頭,但總也抓不到關鍵詞將他們組成句?!?

    在豆瓣,有14萬人在求助如何拒絕使用“絕絕子”

    在這個小組的帖子中,對某個網絡流行語的替代用詞,是很常見的內容。

    他們會詢問能夠代替“牛批”“yue了”“絕絕子”“下頭”等等用語的詞匯,尋找能夠更準確地表達贊美、反感、驚嘆、掃興等情緒的用語。

    在豆瓣,有14萬人在求助如何拒絕使用“絕絕子”

    圖源:豆瓣@momo

    為了從抽象的模糊表述中脫離出來,他們還主動尋求更精確的表達。

    他們會詢問看到美麗晚霞后,如何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;詢問如何委婉表達,自己不想上班的意圖;詢問某個精確場景,能夠應用的成語或詩詞等等。

    在豆瓣,有14萬人在求助如何拒絕使用“絕絕子”

    圖源:豆瓣@Lecho

    關于導致“失語”的癥結所在,在這個小組的討論中,還有更深層次的探討。

    比如,在成員“枕水”的帖子里,就相當精辟地將之歸結為“思維惰性”和“表達惰性”的共同作用。

    他認為,之所以會對梗和流行語過度依賴,是因為在思維上,我們不愿意去思考更具體的東西,讓抽象和碎片的思維四處發(fā)散。而在表達上又沒有完整的、準確的表達,依賴簡單的詞匯,隨便玩?zhèn)€梗,就將自己想說的話,糊弄過去了。

    在豆瓣,有14萬人在求助如何拒絕使用“絕絕子”

    圖源:豆瓣@枕水

    須知,文字能夠承載的信息是有上限的,過分精練的文字,必然導致大部分含義的流失。

    諸如“絕絕子”“牛逼”“YYDS”“臥槽”這樣的梗,將你的情緒、思考高度提煉出來,它們適用任何場景,只要你想要表達某種態(tài)度,甚至不知道應該回復什么,都能直接一句“牛逼”了事。

    發(fā)展到最后,已經不需要思考去如何形容自己的感受了,“奈何本人沒文化,一句臥槽行天下”這個梗本身,就很有代表性。

    在豆瓣,有14萬人在求助如何拒絕使用“絕絕子”

    但是,梗和流行語的濫用,只不過是“失語”表因。更本質的根源,還是同質化且不友好的大環(huán)境下,對認同感和安全感的追求。

    浮躁的互聯網時代,往往容不下復雜的語句,大家都在追求的是更簡練和直接的表達。當初微博之所以能夠爆火,與其只有短短140個字的輸入上限,不無關聯?,F今短視頻熱度居高不下,長視頻市場正在萎縮,碎片化信息越來越多,大家的注意力和時間,也被割得越來越散。像我這樣一篇數千字的文章,其實已經超出了很多人的閱讀閾值。

    這樣的環(huán)境下,簡單、直接的語句,明顯更有利于交流和傳播,但我上文中也提到,過分精簡后的表達,會流失許多內涵。而且在極度精練后,就必然導致表達的同質化。與其自己去壓縮語句,不如直接用別人壓縮好了的熱梗、熱詞、段子,都是如此。

    在豆瓣,有14萬人在求助如何拒絕使用“絕絕子”

    我們之所以會需要向外表達,是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,是需要向外界汲取認同感的,或許不需要很多,但總歸是要有的。而同質化的表達,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就是在網絡社區(qū)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“同溫層”,大家都在用一樣的梗,你抖一個機靈,我扔一個包袱,都能接住,都很快樂。

    比如,你能夠理解什么是“宮崎英高跌下神壇”,那么你就解讀出了我們之間的溝通密碼。再進一步,“只要你吹《只狼》,我們就是異父異母的親兄弟”。

    在豆瓣,有14萬人在求助如何拒絕使用“絕絕子”

    梗和流行語的使用,就成為了彼此身份認可的一部分,只要你加入這場集體化的狂歡,那么你就能夠收獲隨之而來的認同感和安全感。

    當然,有些時候那些梗未必真的能觸動你,只不過為了合群,只能夠逼迫去接收、學習和使用。這也是許多網站,內容全靠抄襲和搬運,沒有半點營養(yǎng),但能憑借“XXX是什么?!弊鴵砻咳諑资f流量的原因。

    在豆瓣,有14萬人在求助如何拒絕使用“絕絕子”

    其次,在同質化環(huán)境中跟大家一起玩玩梗,未必不是一種保護自己的選擇。

    互聯網的討論環(huán)境,從來都不是什么團結友愛的氛圍。不停地相互攻訐,黨同伐異,才是正常情況。認真地表達觀點,未必有人買你的賬,連篇累牘的論述,也未必有人愿意去讀,一個不小心,只會是無盡的謾罵、爭吵和扯皮。

    在豆瓣,有14萬人在求助如何拒絕使用“絕絕子”

    我很有幸能成為一個文章作者,能夠寫點小東西來表達自己的想法,但對我而言,看文章的評論區(qū),是一件十分難受的事情。前幾天,我的好同事太空棕熊,針對《黑神話悟空》的新預告片,寫了一篇讓人嘆為觀止的文章,觀點鮮明,旁征博引,論證到位,語句還相當有趣。但是評論區(qū)雞飛狗走,特別是在網站上的評論區(qū),充斥著難以言喻的戾氣。

    在豆瓣,有14萬人在求助如何拒絕使用“絕絕子”

    在這樣“熱鬧”的環(huán)境中,想要好好說話,是不容易,而且危險的事情。如果君子不立危墻之下,那么就只能通過玩梗,來掩蓋自己的真實情緒,“有一說一,懂的都懂,不懂的我也不多解釋,畢竟自己知道就好,匿了”。

    在豆瓣,有14萬人在求助如何拒絕使用“絕絕子”

    所以,與其說是梗讓人不會好好說話,不如說是同質化且不友好的輿論環(huán)境,裹挾著所有人不能好好說話。

    王小波說“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”,梗和流行語的濫用,在這個“緩慢被錘”的過程中,也未必有那么大的責任。沒有它們的存在,低密度的,無意義的話語也同樣會在互聯網上泛濫,比如臭名昭著的“小編體”。

    在豆瓣,有14萬人在求助如何拒絕使用“絕絕子”

    這種“小編體”廢話已經可以批量生產了

    歸根到底,梗只是一種工具,它會被廣泛使用,是因為它本身是一件好用的工具。

    用“YYDS”這個電競圈里土生土長的稱贊詞匯,來贊賞高手的操作,確實比“厲害”要來得更對味兒;用“你擱著擱著呢”來反諷話里沒有半點有用信息的人,確實也更簡單有力,甚至有種黑色幽默的意味;被人逼著自證“喝了幾碗涼粉”的時候,來一句“你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”,不僅到位,而且應景,“所以《讓子彈飛》什么時候申遺”。

    在豆瓣,有14萬人在求助如何拒絕使用“絕絕子”

    圖源于電影《讓子彈飛》

    只要用在恰當的場景,無論是梗、成語還是詩句,都是有效的表達。

    更何況,哪怕沒有梗這種東西的存在,將自己想說的話語準確地表達出來,本身就是一件痛苦且困難的事情。

    語言雖然是人思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,但是我們在思考的時候,還會有畫面,還會有情感,甚至還有許多抽象的、不成邏輯的碎片思緒。

    該用怎樣的語句,去承載這一切,總是讓人絞盡腦汁。這個過程就像是從零開始做木工,必須對你的內心進行砍雕鑿削,讓木料成榫卯,才能砌成斗拱飛檐。

    若非如此,“僧敲月下門”的苦吟典故,也不會讓人如此感慨。

    自我表達的過程,就是這種不斷斟酌,推敲,痛苦地自我掙扎的過程。

    為何這般痛苦,人還是要去自我表達?

    關于這個問題,我總會想起曼德爾施塔姆的《列寧格勒》中的一句——“人死了,熱沙冷卻,昨日的太陽被黑色的擔架抬走?!?

    肅穆的顏色、變換的溫度、厚重且動態(tài)的畫面、直擊內心的關乎死亡終極的情緒,統(tǒng)統(tǒng)都凝練在這十幾個字中,每個人都能從中品味出,1930年代列寧格勒的風雨飄搖。

    這便是自我表達所追求的,觸動靈魂,跨越人與人之間“悲喜”的相隔,即便沒有斐然的文采,也要真正做到讓文字屬于我自己。

    玩家點評 0人參與,0條評論)

    收藏
  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
    分享:

    熱門評論

    全部評論